——解读北京市新地标,保障文物建筑消防安全
随着《文物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规范》DB11/T 791—2024标准于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文物建筑的安全防护迎来了新的里程碑。特别是在电气火灾预防方面,本标准对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置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不改动原供电回路的前提下,最 大程度地提升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水平。

安全优先:不改动原有供电回路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初衷是为保护而非破坏。根据新标准6.3.1的要求,任何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置都不应对原供电回路有任何改动。这不仅确保了文物建筑原始电力系统的完整性,也避免了因改造带来的潜在风险和额外成本。
避免自动切断电源:安全与实用并重
在考虑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功能时,新标准特别指出不宜设置自动切断电源的功能(6.3.2)。这一规定充分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误报情况,避免因为不必要的断电影响文物建筑内部设备的正常运作或造成更大的损失。
中性线与接地线分开:基础设计原则
对于被监控配电系统,新标准明确规定其间的中性线(N 线)与接地线(PE 线)应分开设置(6.3.3)。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电磁干扰,提高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更精准地检测潜在危险。
剩余电流式探测器的优化布置
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位置选择至关重要。按照6.3.4的规定,这类探测器宜设置在第一级配电柜(箱)的出线端,并针对泄漏电流大于300尘础的情况,在下一级配电柜(箱)增设探测器。同时,选择探测器时需考虑供电系统自然漏流的影响(6.3.5),以确保探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测温式探测器的应用细节
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则应重点布置于电缆接头、端子、重点发热部件等部位(6.3.6)。特别是对于1000V及以下的配电线路,推荐采用接触式布置方式(6.3.7),这样可以更加精 确地监测温度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升温现象,防患于未然。
通过上述详细规定,《文物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规范》为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置提供了明确指导。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也为其他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树立了标杆。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守护好每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